首页作文体裁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精彩8篇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精彩8篇
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精彩8篇


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,你有什么体会呢?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,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。是不是无从下笔、没有头绪?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同学们带来的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精彩8篇,如果能帮助到您,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篇一

在萧红女士的笔下,那是1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。(开篇便用“那”,前面没有交代,指代不明,可以改为“呼兰河城”)城里有淳朴的民众,多彩的民俗,童年的乐园,但就我看来,最最令人慨叹的是那种触目惊心的麻木,以及随之而来的阅读时的沉重思考。

文中有许多“有趣的情景”,如“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,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。一到下雨,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,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,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,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。于是感叹啼嘘,相叹不已。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,借以炫耀,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,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,把脚往外一拔,脚上的鞋子不见了,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,滚着翻着……”但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,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,凄凉的,含着眼泪的。既同情他们的不幸,又原谅他们的麻木。

我印象最深的是惨死的小团圆媳妇儿。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——小团圆媳妇。她是个十二岁[]的小姑娘,成天乐呵呵的,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,总是无端打她,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,都说应该打。胡家就越打越凶,时间也越打越长,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。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,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。洗澡时,很多人来看热闹,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,几天后终于死去了。萧红女士以深藏同情又略带嘲谑的笔调述说了1个健康、活泼又纯真的少女被无情而腐朽的礼教摧残致死的悲剧故事。小团圆媳妇不过是没有其他女人那种低眉顺眼、委琐卑贱的奴相,然而就是这种与众不同,令她成了街坊邻居、婆婆大婶眼中的“异类”。生活在呼兰河边这个封闭空间里的人群,他们不允许差别与个性,看不惯激情与生机,因此一致认定小团圆媳妇“太大方了”,“一点也不知道羞”,而且“坐到那儿坐得笔直,走起路来,走的风快,”“一点也不像团圆媳妇”。故而当小团圆媳妇遭到婆婆的毒打时,人们同声称赞“早就该打”;当小团圆媳妇要被“洗澡”时,左邻右舍、大妈大婶便蜂拥而至,一齐撕光小团圆媳妇的衣服,将滚烫的热水浇到她的头上,全然不顾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女孩的死活。“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,哭也不哭,笑也不笑”;“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,烫一次昏一次”;“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”;“还没到二月,那黑乎乎的、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。”媳妇挨了打,就会害怕、躲避、尖叫,但这些在呼兰河人的眼里却是不能被理解的。相反,因为媳妇的病重,婆婆强忍了自己打人的念头,这却是令人同情的。被婆婆打出了毛病,接着被庸医、云游真人、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、摧残,终于死去了。这一切发生的如此自然,如此顺利成章,如此符合常理:婆婆调教媳妇天经地义,这是传统,这是常礼;被婆婆他们打了,打疼了,打伤了,打怕了就哭,就叫,就躲避,甚至叫着“我要回家”,这是不懂礼数,是中了邪;为“生病”的媳妇请仙人诊治,跳大神这是习俗,更是亲情;一家有难,众乡邻岂能袖手旁观?这是邻里乡情。悲哉,痛哉!人的生命的被蔑视、被践踏、被戕害,被这群并不怀恶意的人们!

小团圆媳妇受虐致死的悲剧命运固然令我们无比痛心,但更使我们不寒而栗的是,残害小团圆媳妇灵肉的杀手却是一群与她有着同样悲苦命运的女人。那么,是什么导致了这样“自相残杀”的女性悲剧呢?是由于婆婆及左邻右舍的罪恶本性吗?显然不是的。她们虽然偶尔凶蛮,但本质却还是善良的。她们的打人、杀人全部本着1种“善良”的愿望。

究竟是什么让这群原本纯朴、善良的女人一听说“还有两次要洗的”就“……人心大为振奋,困的也不困了,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……”?呼兰河畔的这个群落真如一潭死水,没有任何波澜,没有任何色彩,只有延续千年的封建传统、民风、习俗,这传统如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的梦想和情感,毒害并异化着女性的精神。她们丧失着母性甚至人性,一方面安于男性的压制与摧残,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起男权社会的卫道奴仆,对一切“异端”采取本能地排斥,蒙昧地扑灭所有差别与不驯。因此,当小团圆媳妇健康、活泼的人性展露出些微张扬时,她们便不惜一切地对其压制直至窒息,直至1个鲜活的生命憔悴地凋逝。在萧红眼中,女性最大的悲哀不是因为她们经历坎坷不幸,而是她们对这种不幸的屈从和认可。当然,在整部作品中,远不止这种女性的麻木,《呼河兰传》呈现的是整个城的麻木,这是作者对国民性的1种思考,对人性的1种剖析。所以,人们,杜绝麻木吧!我们必须懂得生命的至高无上的价值,让一切打着任何“善良”、“关爱”幌子的戕害都永无容身之地。
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篇二

我读过许多人物传记,比如《乔丹传》、《勒布朗詹姆斯传》、《莫奈和他的眼睛》、《伦勃朗1842》等。我发现人物传记都是为大人物而写的,例如超级明星和杰出艺术家。

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,主要记录和叙述伟人的生平事迹,往往根据口述、回忆和史料等加工而成,一般不虚构。虚构的传记并不是没有,例如查尔斯?狄更斯写的《匹克威克外传》,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《水浒传》。中国最著名的人物传记应该是《史记》吧,例如《高祖本纪》和《廉颇?蔺相如传》都记载了赫赫有名的历史故事。

我在寒假读的《呼兰河传》却很特别。作者萧红并不是为某个人作传,而是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呼兰河城作传。她笔下的人物既不是达官显贵,也不是英雄豪杰,而是一群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。

整本书分为七章。第一章描写了小城的大致风貌。文中写道:“城里除了十字街外,还有两条街,一条叫东二街,一条叫西二街。这两条街从南到北的,大概五六里长。这两条街上没什么好记载的,有几座庙,有几家烧饼铺,有几家粮栈。”可见呼兰河城的安静和荒凉,没有生机。

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。呼兰河畔的人们虽然对生活本身毫无热情,却对神鬼保持着极大的兴趣。脚步迟滞面容麻木的他们把跳大神和放河灯演绎成了地方盛事。“先说大神。大神是会治病的,她穿着奇怪的衣裳,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;红的,是一张裙子,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,她的人就变样了。开初,她并不打鼓,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。从头到脚,无处不哆嗦,哆嗦了一阵之后,又开始打颤。她闭着眼睛,嘴里边叽里咕噜的。每一打颤,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,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,可是她又坐住了。”作者此处的描写始终围绕着“哆嗦”“打颤”,仿佛在冷眼旁观看客们的无知和荒谬。

第三章作者细致回忆了她在自家后院度过的那些时光。“我家有一个大花园,这花园里蜂子、蝴蝶、蜻蜓、蚂蚱,样样都有。蝴蝶有白蝴蝶、黄蝴蝶。这种蝴蝶极小,不太好看。好看的是大红蝴蝶,满身带着金粉。”“蜻蜓是金的,蚂蚱是绿的,蜂子则嗡嗡地飞着,满身绒毛,落到一朵花上,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,红的红,绿的绿,新鲜漂亮。”这些有颜色、有声音、有动感的文字已经抛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'灰色调,把她的后院变成了一个让人行动和心灵都无比自由的国度。

可是,“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”。第四章从这一句开始又转回到沉重的基调——欢乐童年转瞬即逝。“砖头晒太阳,就有泥土来陪着。有破坛子,就有破大缸。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。像是它们都配了对,结了婚。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。比方坛子里的似鱼非鱼,大缸下边的潮虫,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。”作者意识到了万事万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,意识到旧生命死去,新生命到来。

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忆了团圆媳妇、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悲惨故事。“周三奶奶则主张给她(团圆媳妇)吃一个全毛的鸡,连毛带腿地吃下去,选一个星星出全的夜,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来,让她出一身大汗。蒙到第二天早晨鸡叫,再把她从被子放出来。她吃了鸡,她又出了汗,她的魂灵里边因此就永远有一个鸡存在着,神鬼和胡仙黄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。传说鬼是怕鸡的。”团圆媳妇最终死在桥底下,杀死她的是亘古不变的愚昧。

“有一回父亲打了有二伯。父亲三十多岁,有二伯快六十岁了。他站起来就被父亲打倒下去,他再站起来,又被父亲打倒下去。最后他起不来了,他躺在院子里边了,而他的鼻子也许是嘴还流了一些血。”“……过了不久,有二伯又跳井了。”难道佣人就该被主人蹂躏?是什么让父亲随意处置另一条“低等生命”?

冯歪嘴子死了老婆,“第二天早晨,正过着乌鸦的时候,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。”冯歪嘴子要自己照顾两个孩子,“……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,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。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,他用筷子喂他,他不吃,他用调匙喂他。”“照常”是说他的麻木,还是说他的坚强呢?在这个时刻,或许两者都有。“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。小的会笑了,会拍手了,会摇头了。”“……微微地一咧嘴笑,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。”死亡缓步离开,藤啊蔓啊花啊又光临人间。

萧红在《呼兰河传》里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后院,看到了她的亲人和她的邻居,看到了麻木的、迷信的、愚昧的人,看到了活泼泼的小生灵,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被压迫,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里头的一线光明。

读《呼兰河传》有感篇三

读了《呼兰河传》这本书,我百感交集。

呼兰河是一个东北小城,作者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儿度过的。这儿有淳朴的乡情,有四季的美景,还有各类当地的风俗。但是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古板保守和城里居民思想的封建愚昧,因此在书中的字里行间,虽然没有作者的特指,但却无不透露着作者对故乡人愚昧思想的讽刺。这些迷信的人们真是对待任何事物都执迷不悟。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,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本该欢笑嬉戏,可却被这些思想的禁锢活活残害致死。作为同龄人,我愤怒,作为读者,我为这个封建社会而感到悲哀,我们不得不说,她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,在她身上,有着被男权中心主义深深残害的烙印。

面对这种情景,我的思绪不由荡漾开来,一个路边的乞丐涌入我的大脑。他衣衫褴褛,骨瘦如柴,无家可归,而且没有学历,但是他却拥有一个正常人该拥有的四肢健全,五官端正,最重要的是他——年纪也不大。一个人最珍贵的是青春,既然仍未失去所谓的青春,为何不怀着自己的'抱负去为美好的明天打拼呢?其实仔细回味生活的“一花一草”,一个人活着并不是由钱财才是最重要的。钱财乃身外之物,人世间还有比其更可贵的亲情与友情。也许这个年轻人是为生活的窘境所逼而不得放弃自尊乞讨为生,以换取微薄的收入。但是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——爱拼才会赢。也许当今社会中一些人为钱财蒙蔽了双眼,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利益,也许一些人更喜欢不劳而获,也许在一些人看来钱财的价值已高过一切,有钱才有权势,有钱才有尊重。但是我们作为肩负着成为祖国新一代栋梁的使命,我们不能为此蒙蔽双眼,而应辨别事情的是非,就像要极力反对愚昧的思想一样。
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篇四

合上《呼兰河传》,脑中萦绕的是萧红作为一位女性,在创作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审视,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呼兰河”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,有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。

“呼兰河”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:她的起源与归宿。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,以朴素率直、凄婉细腻的笔调,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、落后、愚昧的社会生活,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,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。同时,对旧风俗、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。

对萧红来说,“呼兰河”显然是1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,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(河)和1个固定的点(城);事实上,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:对流浪与安居有着同样强烈的渴望,这样,萧红的“呼兰河”以2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。一方面,“呼兰河”在某种空间——东北小城,和时间——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,作为1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,见证着萧红的“在”与“不在”;另一方面,它又流动不息,穿越众多认识纷纭和离合聚散,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,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。始终在她心里,大门外的流浪者,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,我们每1个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,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“呼兰河”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,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:她的想象、记忆、梦幻和文字——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。在香港,“呼兰河”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地浮现,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1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。换句话说,文字、记忆和幻想吞噬了萧红的现实生活,香港作为1个现实空间,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。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1种相似的寂寞。

萧红有1个寂寞的童年,“呼兰河”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。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(),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,即使许多年过去了,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。她仍然是寂寞的:在香港,“生活是寂寞的,心境是寂寞的,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。”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,也是最大的威胁,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,其实是热闹、空前活跃的,而萧红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。这是个“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天地”,1个“悲壮的、斗争的大时代”,1个小女孩的寂寞心境,被遗忘、被忽略、被批评,甚至被误解。

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,可以和她呼应的,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,以寂寞的心境,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——这可以解释萧红在《呼兰河传》里,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了1个又1个童年细节,像要抓住些什么,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。

作为一名女性,她是孤独和寂寞的。青年时逃婚离家,与萧军相恋、结婚、离异,孩子夭折,受病痛的折磨与病中无人照顾,直至孤寂的死去,年仅31岁。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,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,在民族的灾难中,经历了反叛、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。人生的遭遇、心灵的创伤和文学天赋,成就了萧红的文学创作。她以女性视角对生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和叙述,使凄迷哀婉的氛围贯穿作品。她把“人类的愚昧”和“改造国民的灵魂”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,在“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,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”。这种感受和体验在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《生死场》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
相同的寂寞,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,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,这种渗透中包含了吸引与排斥、拥抱与抵制、清晰与模糊、凸现与隐匿等诸种可能性。在《呼兰河传》里,萧红充分显示了1个出走的灵魂,对肉身的暧昧情绪:她所渴望的,也是她深深恐惧的;她想靠近的,也是她曾经拒斥的;她已放弃的,其实一直深深纠缠;她勇往直前,却只为了落叶归根。

她离开时,没想到要回来。她回来时,却是永远离开。

“呼兰河”成了萧红拥有无法统一、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。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,享受稳定、可靠、安全、温暖,同时忍受沉闷、单调、压抑、封闭,甚至窒息;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,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、随心所欲地流浪,同时也要面对孤独、受伤、各种陷阱、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。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是1种截然对立、不能调和的空间,但萧红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,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蚀,损耗殆尽。既“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”,又“极端需要依靠他人,特别是男人”的萧红,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内心的矛盾。

《呼兰河传》,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“它是一篇叙事诗,一幅多彩的风景画,一串凄婉的歌谣。”这部作品的完成,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。
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篇五

从结构上看,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: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;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,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;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。即一是说明的部分,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,三是有感而发,重点在“感”字上。

首要的一点是“读”。

“读”是感的基础,“感”是由“读”而生。只有认真的读书,弄懂难点疑点,理清文章的思路,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,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,结合历史的经验、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,才能真有所“感”。所以,要写读后感,首先要弄懂原作。

其次要认真思考。

读后感的主体是“感”。要写实感,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。分析和评价是有所“感”的酝酿、集中和演化的过程,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,才有可能使“感”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,避免脱离原作,东拉西扯,离开中心太远。

所以,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,结合历史的经验,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,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,那些与书中相近、相似,那些与书中相反、相对,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,反对些什么,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,并把它条理化,系统化,理论化。总之,想的深入,才能写的深刻感人。

第三,要抓住重点。读完一篇(部)作品,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,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。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,不是书评,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。因此,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、有针对性的感想,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,文章散乱,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。
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篇六

这个寒假,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《呼兰河传》。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,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。

《呼兰河传》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,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,放河灯,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,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,把祖父的和蔼可亲,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,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。

这个小城并不繁华,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,在那里,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,发生了一个个杯具,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,她生了病,高烧不退,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,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“法师”,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,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,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。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,也不愿相信事实,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,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。

作者还描述了很多童年的趣事,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十分趣味,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,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,弄了一锅的泥浆汤。还有一次,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,还笑着说:“今年花儿真香,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

儿”。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,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,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,长大了才不会后悔。

《呼兰河传》是一篇叙事诗,一幅多彩的风土画,一串凄婉的歌谣。看完这本书,我在想,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,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、愚昧、苦难、悲凉,甚至绝望。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,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,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,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。
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篇七

在中国有一个地方,叫呼兰河,是萧红(原名:张乃莹)童年开始的地方。那里有童真,有快乐,也有迷信和愚蠢,还有坚强。

童真

对于萧红来说,童真也许就是把家里的箱子翻了一个遍,就像淘宝一样,充满了乐趣!有时跑到戏台子旁边听大人咿咿呀呀的唱戏,但心却不在戏上,而是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打闹玩耍,或在旁边的小商贩那里买咚咚作响的拨浪鼓。

快乐

当萧红把花环放在她祖父的头上,萧红就会很快乐,就算祖父看到了她也不会失落。心里依然是快乐的,快乐来自于童真,童真来自于纯洁的心。

迷信

迷信只不过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想象,结果有一些人就趁机赚钱,欺骗了无辜的老百姓。比如说:书里的一个胡家的团圆媳妇,长了病。我感觉一定能够治好的,但是团圆媳妇却被那些跳大神的、还有自称云游真人的给折磨坏了。还花了许多钱,真是“赔了夫人又折钱”。要是当时人们早一些摆脱这些想法,该多好啊!

愚蠢

书中说:路上有一个大坑,下雨天雨水堆积起来,过路的车和家禽都会掉进去,人们想了无数办法,比如:拆墙、种树,然而却没有想到最直接的办法:填坑,那些古怪办法也没有成功。为什么他们不把坑填了呢?我感到非常的不解。

坚强

坚强是最美的事情。在书里的磨官冯歪嘴子就是一个坚强的人。他不但要养两个孩子,还要承受精神的压力,因为他娶了一个勤劳能干的王姑娘,别人就七嘴八舌的议论王姑娘怎么就嫁给了一个穷磨官。

呼兰河是萧红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地方,是萧红记忆中那一抹五彩的颜色,是萧红记忆中最温暖、幸福的地方。呼兰河让人回味无穷,记忆深刻!

《呼兰河传》读后感篇八

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,名叫《呼兰河传》。本书讲了呼兰河人的生活、萧红的童年,因为萧红小时候生活在哈尔滨的呼兰,所以会有偏远带来的安宁,但也会带来偏远的落后。

呼兰是一个很小的小城,只有:东二道街、西二道街、十字街,再就是小胡同。但通过萧红的描写,我仿佛来到一座好大的城市。我认为,在萧红的笔下,呼兰是无趣的,是无奈的,只是生、老、病、死,不过是出了什么事就哭、就烦,过一会,也就会当做没发生一样,照样继续生活。像文中卖豆芽的王寡妇:她从此以后就疯了,但她到底还得买豆芽,她仍然还得静静地活着。

介绍一下作者。萧红1911年—1942年,原名张迺莹。被誉为“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”。她一生有三名对她来说非常重要的人物:萧军、鲁迅和她的祖父。我觉得萧红必须需要有人照顾,如果没人照顾,她便无助、弱小起来。

作者——萧红因家里重男轻女,所以家里除了祖父没有人心疼萧红。萧红的爷爷陪她背古诗、给她做烤鸭,等等。因为爷爷善良,所以萧红爷爷的性格传给了萧红;因为爸爸学习好,所以爸爸的聪慧传给了萧红,同时也给了萧红相对良好的教育。这才有后来的称之为“国民四大才女之一”。

萧红的家乡就是呼兰,祖先是闯关东从山东来到东北黑龙江呼兰县,萧红的家很富裕,是一个地主家庭,但萧红为了反抗包办婚姻,因此离家出走,开始了一生的漂泊。

我觉得通过读《呼兰河传》,萧红告诉我们:她的童年看来是有趣的,但心里是无奈的;萧红很要强,想要有开阔眼界的欲望,这也许是自己离家出走的一件理由吧。总之,萧红通过这本书介绍了她的家乡——呼兰,通过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的视角,凭借着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,带着对爷爷的怀念,对小人物的同情,对自己的安慰,完成了它——《呼兰河传》,值得我们走近去看。